2016年12月23日上午,由清史研究所古代史教研室主办的“清代政治史研究学术工作坊”第六讲在人文楼四层大会议室举行。主讲人清史所博士生江晓成以“清代捐输制度的形成(1644-1795)”为题进行学术报告。本次工作坊由刘文鹏副教授主持,刘凤云、祁美琴、董建中、毛立平、曹雯、胡祥雨、林展等老师出席并进行点评,所内外硕博士生近二十人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江晓成博士在介绍研究缘起及意义、详细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着力对捐输概念进行界定,并把握住“捐输”在清代从一种政治现象逐渐走向制度化的历程,由此探讨捐输对于清代财政的意义。鉴于诸多研究时常将捐输与捐纳混为一谈,江晓成从政策依据与政府反馈途径、捐款者的收益、道德主义色彩和国家财政管理四个角度,辨析了两种制度的差异。其后,江晓成从三个方面对捐输现象制度化进行报告:即清前期的捐输行为与政府政策,雍正朝捐输政策的转变与乐善好施议叙制度,乾隆朝乐善好施议叙制度的调整与完善。具体言之,顺治朝时业已出现包括军需、皇家事务和地方公共事务在内的三类捐输以及大致的奖励政策、奖励思想,奠定了此后两百余年的政策基调。至康熙朝,捐输的规模和模式均有新的突破,除零散的捐输行为外,中央政府开始发动长时段的全国性捐输行为,并出现由庸劣官员修河修城等特殊的捐输行为。江晓成指出,纵观顺康两朝,清廷对捐输的奖励具有多元化和灵活性的特征,但此时仍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未制定系统的奖励制度。至雍正朝民间捐输地方公共事务大量涌现后,才逐渐形成“乐善好施议叙制度”,这是捐输从政策转变为制度的关键时期。自乾隆朝以降,乐善好施议叙制度的“奖励规则”引发朝臣数度论争,在此背景下,朝廷不断调整并规范该项制度,对所涉之实行程序加意修正,乐善好施议叙条款和议叙执照制度也渐次形成。迨至嘉庆、道光两朝,捐输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细化;咸丰朝太平天国战争之后,清廷因财政危机而对捐输更为倚重。最后,江晓成提出量化数据的设想,通过对捐输相关数据的收集、整理和分析,以期更加立体、全面地展示这一制度,证实捐输收入对于清代国家财政的意义。
评议环节,在场老师和同学就捐输概念界定、捐输与捐纳这两种制度的区分、清代以前捐输行为的特征、捐输群体构成、捐输者心态、清政府动员捐输中的弊病、捐输的地域差异、捐输制度的效用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。
|